努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各区怎么干?听听他们说
香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张会洋:再造“产业新香洲” 培育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香洲区区长张会洋
2月20日,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全市GDP增长6%左右等任务。作为珠海主城区,香洲要自觉‘挑大梁’、当好全市增长最可靠、最坚实的‘顶梁柱’,今年香洲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全区GDP增长目标为6%,就是决心体现。”会议期间,香洲区委副书记、区长、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张会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回顾过去一年,香洲区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干字当头、加快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综合实力在赛迪全国百强区中排30位,提升6位,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增速连续32个月高于全国全省,技改投资增长达50.4%,居全市首位。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香洲区更好担起主城区责任,扎实推进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城区扩容提质,努力培育新的千亿产业集群,挑起全市高质量发展大梁。
张会洋认为,今年香洲区需要积极扩大投资,抓好项目建设。“香洲是主城区,并非老城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他告诉记者,今年香洲区谋划了超过300亿元的重点项目投资,加上市属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今年合计投资能达到450亿元,较去年实现一个明显的增长。
在消费领域,香洲区更要落实提振消费行动,推进消费扩容升级。“我们将大力推进山姆二店和盒马二店在香洲落地,要让香洲优美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他透露,今年香洲将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打造消费自主品牌;同时,加快发展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推动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等落地香洲。
记者关注到,今年召开的香洲区党代会和香洲区两会均提出了再造“产业新香洲”构想。张会洋表示,围绕这个构想,香洲区具体将从两方面着手布局:一方面,打造“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则是优势化构建“1+6+X”产业集群。
在空间上,香洲区将以盘活空间为抓手,统筹做好空间布局和用地保障,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一体”的辐射带动力;以南湾岛片区、三溪凤凰谷为“两翼”,强化用地征拆、规划调整,整备超2万亩产业熟地,破解空间不足问题,确保“只要是好项目,香洲一定有地可供”。
他坦言,目前三溪凤凰谷区域的开发程度尚不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利用的土地空间非常广阔:“我们力争用3年左右推动南湾片区GDP超千亿、三溪凤凰谷产出超千亿,打造2个‘万亩千亿’片区。”
在产业集群上,香洲区将锚定一个目标,打造珠西地区首屈一指的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同时做强六大主导产业,加强以投促引促育、强化链式招商,落实好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培育壮大智能家电、办公自动化及耗材、智能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光电、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六大产业集群。
“这六大产业集群中,我们计划3年新增1-2个千亿产业集群,其他产业力争在3年或5年内打造成500亿级产业集群,从而支撑香洲未来的发展。”张会洋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香洲区还将开辟X个未来产业新赛道,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空天深海等若干前沿方向,积极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基金招商,强化招引培育力度,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金湾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军: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金湾区区长刘军
2月20日,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会议期间,金湾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湾区要从产业发展、区域融合、营商环境三大方面入手,更好地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中;同时,抢抓建设珠海西部城市中心的机遇,积极推动一批市级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落地金湾。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珠海将深化面向2049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把西部地区作为城市功能再造和能级量级提升的主战场,聚力打造西部产业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刘军表示,未来,金湾区将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是要抓产业发展。继续夯实金湾区全市工业主阵地的地位,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力争今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二是要抓区域融合。金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水之隔、两桥相连。要深度对接合作区,加强双方在产业招商等方面的合作力度,持续擦亮“横琴研发+金湾制造”的品牌。要主动对接港澳,借助“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机遇,在生活、就业、创业等方面给港澳同胞创造更好的环境。要推动港澳游艇自由行和入境金湾维修,推动高栏港和澳门自由港的相关合作。三是要抓营商环境。金湾区要建立起从企业签约到落地投产的全流程、全链条服务机制。继续深入做好“拿地即开工”“完工即投产”等相关政策的创新,擦亮金湾区营商服务的金字招牌。此外,金湾区将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持续用力,主动融入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发挥金湾·大学科技园、珠海国际健康港等重要创新平台作用,全力打造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支持金湾区加快建设西部城市中心,谋划推进“超稳层”和立体城市建设试点。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非常关注珠海西部城市中心的发展,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并亲自谋划推动西部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接下来金湾区要抢抓机遇,大干快上。”刘军表示,金湾区将在年内启动一批骨干路网的建设,同时推动“超稳层”试点建设。同时,将积极推动一批市级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落地,比如市级儿童公园、市传媒大厦以及文创产业园等,并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如综合性的文化中心、体育休闲中心等,争取用3到5年时间,把规划蓝图变成实景图,推动西部城区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金湾区还将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领域改革,高质量增进民生福祉。
斗门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子程: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斗门辨识度的改革品牌
斗门区区长王子程
“支持斗门区固本强基、加快发展”“高质量建设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斗门区提出了明确要求。斗门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子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斗门区将奋勇争先、加快发展,多打粮食、多作贡献,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和斗门辨识度的改革品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支持斗门区固本强基、加快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功能和标准,加快富山工业园等平台产业导入,高质量建设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区”。王子程表示,这是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平台提升、城乡统筹方面对斗门区提出明确要求。接下来,斗门区将对照要求,细化落实。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医疗、教育、水务及安全隐患整治等民生项目,重点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产业平台方面,加快发展“3+1”主导产业,发挥产业立柱项目带动作用,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加快形成新能源、智能短途等产业集聚发展生态圈,确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值,分别增长10%、15%和20%;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工业园、斗门智能制造经济开发区、斗门生态农业园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15%以上。
“在城乡统筹方面,斗门区将重点打好三张牌。”王子程表示,一是打好“土特产”牌,做深做活白蕉海鲈、荔枝、鳗鱼、罗氏沼虾、青蟹、禾虫、黄沙蚬等“土特产”文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村民和集体经济的收入。二是打好“湾区微度假”牌,策划打造一批文旅、文创、康养等项目,塑造“湾区微度假、周末到斗门”休闲品牌。三是打好“改革”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继续推广“福安模式”及“五个一”农房风貌提升模式,加大农村闲置物业盘活利用,积极探索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路径,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和斗门辨识度的改革品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打造更多“一件事”套餐式服务,让企业“政策快知晓、办事更方便”。王子程表示,斗门区将把2025年作为企业服务年,将通过加强企业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政效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项目、企业落户,不断提升聚人聚商聚产能力,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成本洼地的斗门,打造成为营商环境的高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今年斗门区将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互动增进,助力更多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王子程表示,将着力引导现有企业抢占制高点、致胜新赛道,大力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斗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生态;着力打造“湾区创新+斗门智造”产业生态;着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低空+测试”“低空+应用”产业体系;着力营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营商环境。
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磊:在国家高新区中争先进位
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高磊
2月20日,珠海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高磊接受珠海传媒集团采访时表示,2025年,高新区要锚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目标任务,坚持干字当头、走在前列,聚焦开新局、强智造、汇动能、优服务,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培育更多的热点、燃点、爆点。
“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着墨甚多,明确提出支持高新区新兴产业要聚链成群、未来产业要聚新成链,对我来讲深感使命重大、重任在肩。对于高新区而言,我们就是要加快成为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聚焦两年内规上工业总产值破千亿元的目标,迅速壮大经济规模和产业能级,持续提升经济规模和产业能级,在国家高新区中争先进位。”高磊表示,最近大热的DeepSeek用“新、智、汇”三个字来描述高新区,讲的是创新基因涌动、智力密度拉满、生态文旅生活在此交汇,这与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新期待、新要求不谋而合。
2024年,高新区取得了显著成绩:GDP、外贸进出口、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0亿元,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2025年,高新区如何落实好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实现“GDP增长8%、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的新目标?高磊以“开新局”“强智造”“汇动能”“优服务”四大关键词详解实施路径——
一是以珠西科学城建设“开新局”。高新区将以珠西科学城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推动企业、高校、社区融合,联动北上广深、港澳等科创资源,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同时,支持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启动后环深珠产业合作区1平方公里先行区建设,设立港澳高校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并打通“高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凸显科技创新标签。此外,高新区还将通过举办港珠澳高校科技成果投资洽谈会、欧美同学会“双创”大赛、留学生节等活动,积极申建“海归小镇”,打造留学人才湾区“归”谷。
二是以产业集群发展“强智造”。高新区去年工业总产值达600亿元,今年目标增至800亿元。在现有的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基础上,高新区将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将主动担当起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使命,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度参与“云上智城”“天空之城”建设,加快建成超4000P智算算力,携手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方面,高新区也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力争年内培育“小巨人”企业超10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15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850家。
三是以千亿项目实施“汇动能”。今年是高新区项目建设年,高新区将发挥专项债的政策优势,谋划一批投资量大、含金量高、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总投资超2500亿元、年内投资超300亿元。在招商引资方面,高新区将提出“量质齐升、周周落地”的要求,力争年内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8个、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年内新开工项目新增产值超100亿元。通过实施千亿项目,高新区将汇聚更多的发展动能,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以改革创新攻坚“优服务”。今年高新区推进了三项关键性的改革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打造全域数字域先行区、低空经济示范区、城市级微电网破冰区,通过三大改革为企业开放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同时,高新区将主动对标对表杭州的“三到”服务,提出“有事必应、快办速成、感同身受、说到做到”的工作要求。去年年底,高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分期兑付、以投代补”的工作措施,回应企业关切,打造企业奖补全额兑付先行区。这些举措的实施,将让企业和人才踏踏实实地扎根高新、发展壮大。
万山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娟:推动海岛颜值价值全面升级
万山区管委会主任李娟
万山区是珠海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战场。万山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娟表示,今年是万山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年,万山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市两会精神,深耕海洋、做精海岛,瞄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目标,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特色经济,加快建设“百千万工程”海岛新样板,力争全年实现GDP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持续抓好海岛风貌提升
过去一年,万山区海岛颜值风貌持续“焕新”。李娟表示,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持续抓好海岛风貌提升,大力推行“海岛管家”,做好海岛市政、绿化等精细化管理工作,推动岛容岛貌迭代升级。
今年万山区将按照“风貌管控、景观提升、精细化管理”思路,落实风貌一体规划和规划建设全程跟进的驻岛规划师机制,谋划更多“小而美、小而实”景观项目,深入实施“海岛管家”景区化管理新模式,全方位扮靓海岛颜值,提升气质品质。同时,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海岛岸线、岛体、珊瑚礁修复和入海污染物治理,打造海上绿美明珠。
为完善海岛功能,补齐民生短板,万山区今年会推出更多更实的举措,包括完善用水、用电、用气等基础配套,推进卫生院、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推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水质净化等新建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海岛交通,推动海岛交通公交化改革,探索开通至广州、深圳、珠海市区直升机航线,打造海、空一体便捷交通网。
推动海岛旅游升级
2024年,万山区上岛游客达177.56万人次,同比增长8.54%,旅游综合收入达10.44亿元,同比增长13.68%。
“我们把今年定为‘海岛旅游宣传年’,打造‘一岛一品’特色旅游品牌。”李娟表示,今年将以更高标准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建设更多景观设施、网红打卡和旅游配套,丰富海岛夜经济、渔家乐等业态,带旺海岛旅游人气。同时,推动一批高品质酒店和特色民宿集群年内开业,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及体验,进一步提升海岛旅游的吸引力。
海上生绿电,水下鱼满仓
李娟表示,今年万山区将新增5座养殖平台与一艘养殖工船,新增养殖水体规模64万方,并进一步发展“渔旅融合”模式,把智能养殖平台打造成“海上度假村”。同时,大力推广海上新能源应用,实现“海上生绿电,水下鱼满仓”的美好愿景。
为给海洋产业拓展更多空间,万山区重点实施“标准海”供应,推动有关企业“拿海即开工”,推动实现海洋牧场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在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将进一步打造海岛低空经济综合应用示范区,加快推动载人观光、海钓服务等15项应用场景落地,加速海洋科技成果在万山转化。
万山区还将在年内推动制定出台全国首个《海岛发展条例》,完善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法律体系,补足海洋产业发展法治短板,突破海岛民生发展制度瓶颈,为海岛开发建设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侯文涛:推动高栏港成为连接葡语系国家的重要标识点
经开区管委会主任侯文涛
“市政府工作报告以系统化思维和体系化视野观照过去、前瞻未来,振奋人心、催人奋进。”2月20日,在市两会召开期间,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侯文涛接受采访时表示,2025年经开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力以赴打造国家级重要平台、强化高栏港与澳门自由贸易港的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担起珠海经济发展“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重任。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经开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化工园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经济。强化珠海高栏港与澳门自由贸易港的协同联动,共同打造珠江西岸货运中心。做大做强临港油气化工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高端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智慧绿色港口,强化高栏港国际航运及物流服务功能,加强与其他港口协调联动,不断拓展货源腹地和经济纵深。
“报告中多处提到经开区,为我们做好2025年各项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侯文涛表示,经开区今年将全力以赴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推动珠海高栏港成为连接葡语系国家的重要标识点,同时与珠西城市在产业链、物流、商贸等领域强化合作,联动打造产业融合带。
2024年是经开区独立运作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开区迅速打开管理体制优化后的新局面,产业体量实现新突破,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1500亿元新台阶,成功以全市约4%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全市约25%的工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32亿元,排名全市第二;工业投资98.08亿元,增速排名全市第二。一个个新突破,不仅反映出这片区域澎湃的经济活力,也彰显出新体制在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上的强大潜力。
“聚焦‘抓经济’这一主责主业,我们今年将全力以赴推动绿色化工、海工装备、新材料等产业延链补链,服务好区内的存量企业,招引更多战略性新兴企业,力争全年工业投资超100亿元,力争年内新增产值超100亿元企业和50亿元企业各一家。”侯文涛表示。
今年,经开区还将全力以赴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推动“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向纵深发展。年内,经开区将投资建造珠海西部区域首个绿色智算中心,届时,经开区的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及辖区内的道路、建筑、生产等安全领域信息将与智算中心相结合,全面提升经开区的智慧化绿色化管理水平。
“高栏港足够深远,能容得下百舸争流,经开区土地足够肥沃,能让企业更好地生根发芽!”采访现场,侯文涛通过媒体发出诚挚邀约,“期待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国内外企业家来珠海经开区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这里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为经开区担当珠海未来发展‘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的重任凝心聚力!”
(来源: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