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关于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
2021年8月27日至9月27日,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广东省开展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于2021年12月13日反馈了督察意见。珠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标准严要求落实督察意见整改。截至2025年2月底,已完成11项,其中8项提交了验收销号申请(4项已经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核同意验收销号并在珠海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示),正在推进5项;交办信访案件101宗,已办结98宗,阶段性办结3宗。
一、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高度的政治担当抓好整改工作
(一)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珠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市改革发展全过程、全领域,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新典范”作为重要目标,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打造‘美丽中国’珠海实践”作为重要内容,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督察整改工作实际成效坚定自觉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二)压紧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珠海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主任、主任,深入一线调研督导,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难点工作落实,严格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环保责任考核,推动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到位,全市协同发力、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大环保”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固体废物专项立法,创新“府检联动”长效工作机制,打击固体废物非法倾倒违法行为。率先厘清噪声法90条中涉及地市工作73条规定的监督管理和执法责任主体,创建全省首批“宁静小区”7家,相关做法得到国家和省的认可和推广。
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始终坚持擦亮生态底色,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珠海城市名片。
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的同时,创新提出绿美珠海“百团大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珠海,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多次入选中国宜居城市榜单。莲江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唐家湾镇荔枝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2024年建成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4.87%;林分优化完成率159%,森林抚育完成率194%。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出新出彩,围绕“外美、内丽、气质佳”的目标,出台省内首个美丽中国地方实践项目五年实施方案,创新性提出以重大工程项目谋划建设为抓手探索地方实践。补充谋划一批“双碳”“绿美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现代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项目入库,截至2025年2月,珠海市实践项目数增至215个,计划投资规模超714亿元,累计投资突破200亿元。
(二)始终坚持陆海统筹,高质量推进陆海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持续健全制度机制,组建省内首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新组建市海洋发展局,初步形成“三海联动”新格局。印发《珠海市美丽海湾建设实施方案》等10余份规划方案,《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专设“海岛专章”,全国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探索“标准海”模式。通过特区立法,制定海域海岛保护条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成为全省首个出台全面规范海域海岛管理、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性法规的地级市。美丽海岛建设全面升级,“十四五”以来,万山群岛系统推进从山顶到海洋的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庙湾、担杆、北尖、直湾岛周边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保护,加快海岛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海湾内岸滩垃圾盖度小于0.5‰,“东澳岛东澳湾重点海湾整治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东澳岛、三角岛等4个岛屿获得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称号。
(三)始终坚持绿色引领,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化绿色低碳转型,累计培育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10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6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以及13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8家省级绿色工厂,认定超低、近零能耗标识建筑超20万平方米、获得省认定试点项目和典型案例5个、国家标识认证6个,走在全省前列。启动5大类场景16个零碳示范项目建设,华南地区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投产,年均减排二氧化碳约20万吨。2024年,全市海上风电、太阳能、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160万千瓦,占全部装机规模比重为19%,较2020年提高8个百分点,新能源年发电量超过29亿千瓦时,实现了新能源发电“应并尽并、全额消纳”。
三、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一)提标提质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推动燃气锅炉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完成VOCs重点企业深度治理,创新黑烟车“环保取证、公安处罚”联合监管机制。公交新能源化率100%,巡游出租车、网约车新能源化比例分别为98.8%、95.7%。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六项大气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空气质量始终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2025年1-2月年PM2.5浓度28.1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21个地级市第三位;AQI达标率为100%,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创新性构建“宁静珠海—宁静香洲—宁静小区”三级体系,探索共管共治共享的噪声污染防治新模式,在重点区域部署27套噪声自动监测站和170个噪声源动态感知节点,创建全省首批“宁静小区”7家。
(二)三水统筹打好碧水保卫战。累计建成259.33公里碧道,前山河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香山湖碧道入选“广东省十大浪漫碧道”,黄杨河碧道入选全省“最生态碧道”。重点江河、湖库调查断面范围内自然生态岸线比例分别为89%、100%,缓冲带植被覆盖度较珠三角均值高出8%,生境完整性好。推动前山河和凤凰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前山河流域内河渠和城中旧村基本完成雨污水整治,凤凰河流域累计完成管网铺设353公里。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新建改建污水管网132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天。完成全市446条河流、59个水库和11个湖泊共计约2550.9公里河湖库岸线以及435.47公里海岸线100%完成排查、监测、溯源,查清入河排口4896个、入海排口共计450个。2021—2024年,11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年均值优良率达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面完成“划、立、治”,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对澳供水能力从50万吨/天提升至70万吨/天。
(三)稳中求进打好净土保卫战。在全国率先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过程质量监督检查和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大幅提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效率,节约成本,推动“拿地即开工”。2021—2024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到位率100%。2021—2023年,连续3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考核为优秀。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城镇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率达10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02%。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单位接收处理能力达1011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规模3000吨/日,工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处理能力约125万吨/年,基本满足珠海市支柱产业发展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的需求。
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突出难题提升督察整改成效
一是西坑尾渗滤液处理站积存量过多整改任务已经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核同意验收销号。2021年10月-2025年2月28日渗滤液处理站累计处理量79.5447万吨,渗滤液贮存量降至9900立方米以下;2025年2月,渗滤液处理站累计处理量1.1887万吨,日均425吨,2月28日液位维持在2.49米(因调节池覆膜的安全使用要求,调节池液位不能低于2.4米,渗滤液处理站主动减量生产),其中池底污泥约1.5米,实际渗滤液液位约0.99米(安全警戒液位5米,调节池深6米)。
二是富山水质净化厂总镍时有超标整改任务已向省申请验收销号。富山沙龙(工业)水质净化厂已通水运行,配套管网建设已完工,原接入富山水质净化厂的33家涉重金属企业工业废水已全部接入工业水质净化厂,彻底实现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流处理,有效解决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混合处理问题。
三是非法洗砂洗泥整改任务已经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审核同意验收销号。2022年以来开展联合专项执法行动223次,检查船舶343艘、陆地洗砂场21家;累计开展日常执法检查9425次,检查陆地洗砂场262家次;立案查处陆地洗砂场环境违法行为洗砂洗泥案件47宗,责令拆除违规安装设备船舶13艘次,立案查处新增临时装卸点23处,查处航道违法案件16宗,无证运输经营船舶2艘,暂未发现非法洗砂洗泥行为。
四是多措并举攻坚督察交办的信访案件。构建严密的案件办理机制,出台《珠海市办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信访举报案件工作方案》,细化信访举报案件办理流程,对交办的101件信访举报均做到第一时间响应、果断整改。压实各单位责任,组织交办案件责任单位严格按照信访工作“三到位一处理”原则,依法依规逐一作出处理和回应,持续推进已办结或阶段性办结重复投诉案件的矛盾化解工作,确保整改问题不反弹、不回潮。
下一步,珠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体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决完成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聚焦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生态品质、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生态典范城市。